李超
刚来到云南滇中砂石项目部,又初入职场,很荣幸项目指派了一位师父带我。他快速帮助我适应了新环境、度过磨合期,更是用一言一行来教导我做事和做人的道理,他既是良师更是益友,在他身上有很多“标签”。
拼命三郎
不论在何时何地,他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每件事总能看见他冲锋在前的身影,对待每项工作都尽职尽责。他常常早出晚归,工作到凌晨已是常态,只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穿梭。
为了第一时间拿到项目预付款,他拿出了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精神,跟紧进度,反复修改资料。为了尽快拿到进度款,他更是二话不说来回跑了4000公里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我们的进度款资料一次性通过了审批,直接跳过了修改环节,如期拿到了第一期进度款,在他的努力下,项目部也顺利拿到了预付款。
因为时常有接待,一整天“水米不进”已是家常便饭,严重的时候甚至得了急性肠胃炎,住了三天院。然而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,他常说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。
他带领我们去找监理、业主签证,每一道“关卡”都如临大敌,而他总是游刃有余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开专项方案评审会。业主、地方政府、监理、设计就我们的方案与投标方案有所优化,提出了诸多商务上的问题,在场的其他人听后都倍感压力,正在思考如何作答。但轮到他做解答时,他毫不畏惧,条理清晰,作出了完美的解答,现场一片掌声,让公司的专业技术获得了业主、监理、设计的高度认可,并得到了现场各方的一致好评。
民工亲友
为深入贯彻落实《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》和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求,师父在施工现场,腰间总是挂着一个不离身的“小喇叭”。因为他考虑到大多数农民工兄弟们可能文化程度不高,光看这些条例,理解起来会有困难,难以知道如何去保障自身的权益。于是他灵光一现,将相关文件精神录成广播,通过小喇叭播放和宣传。
“老乡,你知道你们一天的工钱是多少么?每月工资领到手没?签了劳动用工合同没?“在施工现场,他也总是会去亲切地询问农民工兄弟们。农民们笑盈盈地说:“很感谢你们的关心,出门在外打了这么多年的工,第一次能按月拿到辛苦钱,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了着落。”
一次回项目部的路上,他由衷地感慨道:“每次看到他们就让我想起家里如今年迈的父母,他们曾经也是一石一砖地辛勤劳作,被生活压弯了脊背,头发逐渐变得鬓白,用赚来的血汗钱一点点供我读书,把我养育成人。”师父说着说着,眼角泛起了泪光。他又接着说:“农民工们中的大多数人文化水平都不高,可能只有小学和初中的水平,法律意识淡薄,对能够保障自己权利的法律更是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。我现在分管农民工工作,而你是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专员,我们的职责就是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,让他们每月都能够按时拿到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 。”
我想,像师父这样真正落实贯彻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,愿意全心全意守护民工,切实考虑他们的切身利益,保障他们的利益,这份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作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。
黯然销魂蛋炒饭
师父不仅工作能力强,平易近人,还烧得一手好菜。身处异乡的我们常常怀念家乡菜,他总是在工作之余亲自下厨,改善大家的伙食。
师父的菜色香味俱全,卖相极好,光是闻着就飘香四溢。大家都十分爱吃他做的菜。其中“黯然销魂蛋炒饭”尤为突出,几乎每个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。他总说做菜和干工程其是一样的,只有用心做的菜才会好吃觉,同样只有用心做的工作才会做好。 每次师父这样说的时候我总会想着,原来师父竟也有铁骨柔情的这一面。
他凡事总冲在最前面,丝毫不会退缩。他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,对生活保持好奇心。他总是笑眯眯,待人和气,是正能量传递者。
他想方设法提升我们的综合业务素质,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励我们每一个项目部的年轻人。他送我的十五字真言“耐得住寂寞,顶得住诱惑,扛得住打击”时常回荡在我耳边。在师父身上我看到了许多闪光之处,而我也会追随师父的步伐勇往直前,做一个踏实的劳动者、真实的耕耘者。
师父张松和徒弟张振